財團法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
 

宜興窯鑲銀紫砂直筒提梁壺

清(西元1644年至1911年)
高 17公分

底款:山水樹林花押款。

圓形直腹身筒,壺內有一濾渣的內膽,活絡雙提梁,壺紐表面與內膽底緣均裝飾鏤空錢紋,底部印有方框山水樹林紋畫押款。

從金屬提梁把上所刻的銘文得知,提梁是1785年由瑞典銀匠彼德·約翰·尼育斯特德 (Peter Johan Ljungsted) 在斯德哥爾摩 (Stockholm) 裝鑲的。在瑞典的宜興外銷歐洲紫砂壺中,目前所知,至少有10把帶紀年款的鑲銀飾紫砂壺,至少有5名工匠在其上留有簽名。它們的鑲銀飾紀年是1783年至1791年。也就是說,這一類砂壺是在此之前進口到歐洲的。其中,在斯德哥爾摩諾迪克博物館(Nordic Museum,Stockholm)的藏品中,有3把紫砂壺的紀年分別是1784年和1786年;在瑞典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中,另有1把的紀年是1785年 這些壺不僅鑲銀飾的工藝手法類似,而且造型大致相同,都是與113號紫砂壺相類似的造型——短頸,折肩,直筒身,與漢方壺的壺嘴相似的彎嘴,肩部有一對帶孔的系耳,這是為穿活絡把手而設計的。凹蓋。我們注意到二種情況,一是在紫砂壺的產地丁蜀鎮,這樣造型的軟提梁砂壺被稱作“洋筒”,二是這樣的砂壺造型也是清代乾隆早期之前的紫砂壺中所沒有的。從這二種情況分析推測,這樣“洋筒”造型的砂壺應該是根據歐洲的訂樣生產的,而之後就在宜興流傳開來。

雖然宜興紫砂壺在17、18世紀中國外銷陶瓷史上扮演的僅僅是一個小角色,但是,一個有趣的問題是,在當時的外銷陶瓷中,不僅有景德鎮青花瓷和五彩瓷這樣的主旋律,有德化的白瓷的和聲,而且有宜興紫砂的伴唱。

此壺曾參展2005年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<瑞典藏中國陶瓷>展。

此壺曾為瑞典哥德堡市(Goteberg,Sweden)藏家舊藏。

類似收藏見於瑞典國家博物館(The National Museum, Stockholm Sweden)。


|財團法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版權所有|Copyright © 2011 Mai Foundation|Email:maifound@ms49.hinet.net